专业知识服务提供商
投稿咨询

可将“三大认证”作为的资格条件

2021年04月07日 作者:李玮 夏志勇 打印 收藏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以下简称“三大认证”)是建立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国际标准基础上的认证,我国也颁布了与之接轨的国家标准。在项目评审中,若将“三大认证”作为资格条件,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增强环境保护,改善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现状,帮助企业扩大市场,助推实现制造强国的梦想。

  一、“三大认证”是什么?

  (一)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于1987年发布的世界上第一个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国际标准—ISO9000系列标准。该标准的诞生开创了世界范围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工作的一个新纪元,对推动世界各国工业企业的质量管理和供需双方的质量保证,促进国际贸易交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标准一经问世,立即得到世界各国普遍欢迎。

  我国颁布了对应的GB/T19000系列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19001—2016是认证机构审核的依据标准,也是企业通过认证需要满足的国家标准。

  (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是依据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和国际环境保护发展的需要,符合各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在总结世界有关国家环境管理科学经验基础上,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于1996年首次发布了ISO14001和ISO14004两个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获得大多数国家的普遍认同,是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标准涉及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生命周期评价等诸多焦点问题,突出“全面管理、预防污染、持续改进”的总体思想,用于指导人类取得和表现正确的环境行为。

  我国颁布的《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1—2016)从总要求、环境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检查、管理评审6个方面规范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是认证机构审核的依据标准,也是企业通过认证需要满足的国家标准。

  (三)ISO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

  ISO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是为了应对全球对职业健康问题的关注,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于1987年首次发布,该标准是为企业在安全生产及职业安全卫生工作方面进行管理的一整套方法。

  我国颁布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8001—2011)主要从总要求、职业健康安全方针、策划、实施和运行、检查5个方面提出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是认证机构审核的依据标准,也是企业通过认证需要满足的国家标准。

  二、“三大认证”的意义及现状

  (一)推崇科学管理提升产品质量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一个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标准,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通用性,对与质量有关的活动进行系统的控制,采用PDCA(P计划、D实施、C检查、A反馈)循环工作方法,达到用户满意的效果,成为企业证明产品质量、工作质量、走向国际市场的一种“护照”。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认证的应用推广,明确了各项管理的职责和工作的程序,促使企业管理由“人治”转向“法治”,增强了企业全体员工的质量意识与管理意识。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组织的质量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和找出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服务质量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并进行纠正,提高了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质量监控能力,为企业实施全面的科学管理奠定了基础。围绕“让用户满意”及时认真地处理用户咨询、投诉或意见,不断满足用户需求与期望,赢得用户信任,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二)从细微之处入手实现碧水蓝天的环境

  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体现“全面管理、预防污染、持续改进”的总体思想,采用PDCA(P计划、D实施、C检查、A反馈)循环工作方法,从对企业生产活动中的污染源进行有效控制、对产品的环境性能改进、对工艺和材料的改革、对废弃物的处理和回收利用等细微入手,通过对全体员工进行环境意识教育,从自身做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全面优化各方面的管理,实行原材料、生产过程、使用环境、废物回收全链条的污染预防和控制,达到最小环境影响控制,最低物耗能耗控制,最低成本控制,以及最低环境风险的控制,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及其产品形象,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

  (三)规范职业行为保障人民身心健康

  ISO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员工健康安全,是为企业在安全生产及职业安全卫生方面开展工作及进行技术服务的体系,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的建立,为企业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促使企业职业安全健康工作科学化、标准化,推动职业健康安全法规和制度的贯彻执行,提高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树立企业良好的品质和形象,降低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改变当前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的需要,切实保障人民身心健康。

1617783499(1).png

  (四)“三大认证”在我国的普及状况

  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查询,我国企业获得“三大认证”基本数据见下表:

  由上表可知,自2015年到2020年6年时间,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数量增长64.99%,年均增长率为10.59%,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数量增长143.48%,年均增长率为19.5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数量增长200.62%,年均增长率为24.64%。说明我国企业逐步认识到“三大认证”的重要意义,认证工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未标题-3.jpg

  三、将“三大认证”作为资格条件的可行性分析

  (一)促进小微企业发展

  我们先结合一个典型案例,分析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对小微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福建国冠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一期项目投资1.5亿元,日产锂离子电池15万只,产品广泛应用于消费类数码及通讯产品、电动工具、智能玩具、交通工具、医疗设备、军事移动通信工具和设备、工业设备等领域。企业存在最突出的痛点问题是客户投诉多,产品合格率低。每月客户投诉次数在15—20次,产品批次合格在93%左右,与同行业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客户投诉给公司的声誉、品牌等造成较大的不良影响,部分客户丢失。经现场进一步了解,公司对生产重要过程的管控不到位,主要表现在涂布工序、卷绕工序、滚槽工序、点焊盖帽工序、注液工序、静置老化工序方面。经分析,造成上述重要过程管理不到位的原因主要有工艺标准不完善、人员质量意识低、缺乏对重要过程的监控、对品质异常情况的反馈不及时等。针对上述原因,企业在建立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时,运用了PDCA循环管理理念,从完善产品工艺标准、强化重要岗位员工的质量意识、对重要过程实施监控、加强品质异常情况的反馈、分析与应用等方面进行完善与改进。通过上述改进措施的实施,企业人员质量意识有了很大的得升,制度标准得到较好的完善与落实。改善后,客户投诉次数从原来的每月15—20次下降到了每月0—1次,产品批次合格率从原来的93%提高到96%左右。经统计,合格率提高、客户投诉次数下降两项合计产生年效益达197.7万元,经济效益明显,公司产品口碑有明显的提升。

  根据上述案例可知,目前小微企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企业经营不规范,忽视质量管理的建设,存在对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认识误区。质量管理人员专业能力偏弱,质量意识不强,管理人力资源匮乏。岗位职责不明确,停留在“人治”基础上,更多地关注订单、产量、利润,未将环境保护、企业员工安全健康等纳入考核范畴。而“三大认证”正是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科学、有效的手段。

  (二)符合《法》第二十二条的要求

  《法》第二十二条第二款规定:采购人可以根据采购项目的特殊要求,规定供应商的特定条件,但不得以不合理的条件对供应商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那么,“三大认证”是否属于合理的条件呢?

  首先,“三大认证”不是部门、行业认证,执行的是国家标准,面向所有的行业,并且加入“三大认证”的企业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递增,形成了良好的市场竞争氛围。其次,“三大认证”助推企业实现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等方面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再次,国家近几年积极提倡、鼓励企业开展“三大认证”,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质量认证体系建设促进全面质量管理的意见》(国发〔2018〕3号)、《市场监管总局关于开展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的通知》(国市监认证〔2020〕165号)、《小微企业应用ISO 9001提升质量管理的实施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因此,将“三大认证”作为资格条件,不但符合《法》第二十二条的要求,而且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系列部署要求,积极推进国家标准的行为。

  (三)财政部指导性案例支持将其作为资格条件

  从财政部发布的指导性案例4号《XX物业消防运行服务项目举报案》的处理结果可以看出,财政部支持将“三大认证”作为项目评审的资格条件。财政部在该案例的分析中还指出,“三大认证”同时满足下述要求,不属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条规定的“以不合理的条件对供应商实行差别待遇或者歧视待遇”的情形:(1)不在国务院取消的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内;(2)申请条件中没有对企业的注册资本、资产总额、营业收入、从业人员、利润、纳税额等规模条件作出限制;(3)与项目的特殊要求存在实质上的关联性;(4)满足“三大认证”的供应商数量在市场上已形成充分的竞争。

责编:罗帆
©CopyRight 2018-2021 万博体育网址网址》杂志社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