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冠疫情暴发、地缘冲突、大国博弈等因素对全球化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全球供应链更趋复杂多变,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不稳定、不确定性、复杂性不断加大,供应链安全逐渐被各国广泛关注。尤其在复杂性较高的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ICT)领域,对供应链的脆弱性、稳定性、价值性表现出更多的担忧。ICT供应链包括研发、采购、生产、仓储、运输、销售、使用、运维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与传统供应链相比更加复杂,面临的不确定性更大,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法规、标准制度,以保障自身ICT供应链的安全稳定。
对于通信运营企业而言,ICT业务已成为业务发展的重要转型方向,保障ICT供应链安全是目前新形势下的关键。本文聚焦于外部因素所带来的供应链上游安全形势变化对通信运营企业供应链的影响,分析供应链安全风险在移动供应链中的蝴蝶效应,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和建议。
ICT供应链安全形势分析
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成本增长
在全球流动性受限、后疫情时代市场需求有所复苏而短期供给不足等各种因素的推动下,钢、铜、铝等原材料大幅涨价,导致通信行业供应链上游的主要原材料(单晶硅、光刻胶、掩模版、电子特气、湿化学品、溅射靶材等)价格大幅上涨。以芯片的重要原料晶圆为例,据环球晶圆预测,2022年和2023年,12英寸硅晶圆供应缺口将分别达2.2%、4.9%。供需紧张以及上游材料涨价趋势下,2022年12英寸、8英寸将分别调涨10%-20%、5%-15%,而2022年-2024年,全球硅晶圆产业12英寸价格将连续三年攀升,累计涨幅将达30%-50%。此外,由于疫情影响下国际物流受阻、劳工不足等方面的因素影响,进一步将上游的原材料涨价压力传导至下游,导致通信网络设备、服务器等价格上涨,供应链成本端受原材料涨价影响的冲击很大,生产企业将面临成本增长、利润受到严重挤压、资金占用增加等压力。
中美科技战导致的“卡脖子”问题
美国一直以来处于世界科技霸主地位,较早布局ICT领域,技术水平高、自主创新能力强,在供应链上下游涌现出许多品牌供应商,成为全球ICT技术和产业的龙头企业,掌握着一批ICT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垄断权,并始终占据产业价值链最高端。美国在技术水平处于一定优势的情况下,以供应链安全的名义全方位发起中美科技战,扼住了我国包括通信行业在内的高科技产业的咽喉。
中美科技战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美国自身通过运用国家安全、贸易竞争、网络安全等方面的政策工具对ICT产业关键环节的施加控制。例如2022年3月,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突然宣布将俄罗斯卡巴斯基实验室、中国移动国际(美国)有限公司、中国电信美洲公司列入所谓的“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通讯设备和服务商”清单,禁止清单内企业的设备、产品、服务在美国电信网络中使用;二是美国将科技战拓展到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通过五眼联盟、芯片四方联盟、四国安全对话(QUAD)、美英澳三方机制(AUKUS)、G7基建计划等方式进行政治施压,连同其他国家一同对中国进行限制。这些直接导致华为、中兴等企业缺芯、主营业务无法正常开展等问题,运营商也面临供应链中断、运营业务受阻等风险,暴露出我国巨大的“卡脖子”技术缺口问题。
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能下降
在疫情、俄乌战争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下,ICT产业链上游的产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产业链的供需处于失衡状态。以集成电路为例,中国信通院最新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电子行业运行监测报告显示,今年以来,集成电路产量延续下行态势,3月当月产量降至285亿块,同比下降了5.1%。
一是疫情因素影响生产与交付。疫情以来,各国采取了严格的人员流动限制等管制措施,工厂减产或停产,加之物流不畅、需求端疲软等因素的影响,整体供应链产能停滞倒退。我国在机电产品、集成电路等领域对日本、韩国、荷兰等国依赖性较大,疫情影响下整体交货量、交货周期都受到了影响。
二是俄乌战争加剧供给短缺。俄罗斯是铝、镍和铜等金属的重要生产供应国,这些金属是电子设备制造的重要原材料,任何这些金属的供应中断都可能导致价格上涨,进而影响半导体设备和电子系统的价格。乌克兰是电子特种气体的主要供应国,氖气、氪气、氙气在全球供应份额分别达到70%、40%、30%,直接应用于光刻机、半导体生产。据研究机构TECHCET的数据显示,全球约45%-54%的半导体级氖气由乌克兰Ingas和Cryoin两家公司供应,美国所需的氖气供应几乎全部来源于乌克兰。俄乌战争进一步加剧了疫情影响下的全球缺芯形势,全球产能将进一步下降。
小结
在新冠疫情、大国博弈等因素交互作用下,供应链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关键ICT设备供应链安全风险将长期存在,芯片短缺、价格上涨、交付周期变长等问题将直接影响通信行业业务的稳定性。
通信运营企业ICT供应链特点分析
ICT业务特点分析
随着传统通信市场的增速放缓,ICT业务逐渐成为通信运营企业的重要转型方向,主要面向集团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对网络通信服务、信息内容应用、信息技术产品进行必要的整合和开发,形成以“通信服务(CT)”+“信息化应用(IT)”的一站式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更加服务化、融合化、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服务。通信运营企业ICT业务资金投入项目包括网络通信、数据接入与传输、数据中心等,其业务特点主要有:
一是重点产品延续性高,对上游供应商依赖性强。ICT业务开展所需的关键设备包括服务器、交换机、路由器、存储设备等核心器件与元件以及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基础软件。一方面,从产品下游来看,为保障云网的高效对接、业务的持续性,产品的延续性高,新建和续建业务时更换核心设备和供应商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从产品的上游来看,核心产品供应商选择较少,产品替代性不足,存在较大的供应风险。
二是ICT业务发展处于转型阶段,成本端承压较大。通信运营企业ICT业务方面持续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5G和DICT建设、智慧家庭及智慧中台等方面的转型投入,整体成本增长较快,致使有关公司近年来毛利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
ICT供应链特点分析
由于ICT产业链的复杂性,通信运营企业ICT供应链受上游的限制较大,寻求核心产品供应替代的难度较大,面临较大的供应风险。
一方面,ICT供应链关键设备的上游原料供应均存在“卡脖子”问题。产品的核心零部件多为芯片,但现有芯片尤其是高端芯片产业链,上游主要被欧美国家控制。在当前国际形势和中美科技战的形势下,依据传统的供应商采购模式有造成供应链中断的风险。而且,由于ICT产品的特殊性,寻找替代供应商的难度较大。因此,从未来的发展趋势而言,随着欧美国家实体清单的不断扩大,想要找到有实力的供应商难度也将越来越大。
另一方面,通信运营企业ICT产品核心器件的自主可控诉求高,但国产化踏浪前行,短期内实现突破难度很大。ICT产业属于高尖精产业,虽然在国家政策及资本的推动下,国内ICT产业得以快速发展,但核心器件国产化率依然不高,根据IC insights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IC自给率约16%,2025年有望达到近20%。但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国产核心器件正处于“国产替代”的磨合期,国产化性能不高,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ICT产品自主可控之路依然艰难。
供应链管理特点分析
以中国移动为例,通信运营企业供应链管理主要聚焦于需求管理、采购管理、物流管理三方面。随着供应链管理的改革发展,需要在提升供应链效率与韧性之间寻求平衡。
一方面,供应链管理追求集约化发展,公司构建了覆盖全集团各单位的“横向归口、纵向集中”的两级采购管理机制,搭建了统一、完备的制度体系,通过需求整合、需采协同、产品标准化、物流集成等集约化管理,规模效应充分发挥,降本增效成果显著。但以成本和质量为衡量的集约化管理模式,往往会产生管理难度增大、对需求变化的敏感性不高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供应链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在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下,公司的供应链管理开始关注于供应链的韧性建设,即供应链安全、敏捷柔性、价值创造、数智赋能与生态协同,针对5G、传输、IT、基础软件等关键领域,梳理技术卡点图谱,通过投资拉动、采购策略引导、多元化供应、库存冗余等方式带动产业链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但以提升供应链稳定性为目的的供应链韧性建设需要较多的成本投入以及适当冗余,而这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供应链的效率。
因此,通信运营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需要寻求供应链效率与韧性之间的平衡,以进一步抵御供应链风险。
小结
从通信运营企业ICT业务、产品供应链以及供应链管理的特点可知,ICT业务重点产品延续性高,对上游供应商依赖性强、需求庞大、业务发展快速等因素致使成本端承压较大,而ICT供应链关键设备的上游原料供应存在“卡脖子”问题,国产化率不高,因此ICT供应链的鲁棒性、稳定性较低,需要在追求供应链效率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供应链的韧性。
供应链安全影响
对寻源采购的影响
疫情、中美科技战、俄乌战争等黑天鹅事件对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和供应造成了巨大的影响,通信设备、网络设备、服务器等均受到了连带影响,对采购业务的正常开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采购成本增加。由于原材料涨价、企业停工停产等问题,上游生产成本上浮、生产效率下降。在供不应求的总体环境下,一方面,形成了上游供应商对价格的绝对主导权,另一方面,包括三大运营商在内的下游终端企业纷纷改变了原有的采购策略,积极设置安全库存,抢占市场产能,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非正常溢价。在两方作用下,ICT产品采购价格持续走高,其中USIM卡芯片半年内涨幅达到100%,极大地增加了整体采购成本。
二是存在断供风险。即使企业愿意支付激增的采购费用,仍然面临着采购量不足甚至断供的风险。自2019年美国301条款出台以来,芯片封锁导致了华为、中兴等核心供应商产能下降。到2021年,通信运营企业有多个省份出现了缺货的情况。当前,虽然通过内部资源协调、提前订货抢占、拓宽产品型号等方式,内外协同,初步解决了缺货问题,但从长远看,受限于上游产能现状,能够正常供货的厂家将越来越少,可选设备类别越来越少,供货数量越来越少,交货周期越来越长,ICT产品断供风险已经近在眼前。
对物流仓储的影响
为防控新冠疫情,国内外纷纷采取交通管制措施,国内疫情重点防控区域不进不出,跨国运输更是难上加难,整张运输网络堵点重重,对物流运输的时效和成本均造成了较大压力,下面就物流的两个阶段分析对企业物流仓储体系的影响。
一是影响供应商到货效率。一方面,供应商上游原材料到货效率下降,在芯片短缺的背景下,突发的封控策略、严格的病毒消杀要求,都降低了原材料的物流效率。另一方面,从供应商到货同样受到跨省流通管制、区域封闭等政策影响,运输路线规划受限,跨省车辆绕行物流成本增加,进一步导致物流效率下降。整体上,ICT主流供应商交付周期普遍延长了一倍,其中网络交换机芯片的货期已经延长至30-50周。
二是影响企业仓库到工程需求点运输效率。以中国移动为例,目前的仓储模式正在往集约化发展,地市库的功能定位逐渐弱化,县区库基本取消,从省库到工程需求点运输路径变长。集中物流配送模式和路线复杂,对现有的集中仓储物流模式带来了新挑战。一旦出现突发疫情,运输渠道上存在的不确定性大,需要临时性寻找替代路线和运输方式,受灾地区物料或半成品将无法及时供应,将影响工程需求点正常施工和突发应急保障。
对业务稳定性的影响
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对采购业务和物流仓储造成了多方面的负面作用,供应链作为企业发展的血液,在此背景下,ICT业务的稳定和拓展均受到了连带影响。
一是影响存量业务维护。ICT业务具有明显的持续性,由于现网设备采购难、到货慢,替代设备、替代厂家适配性差等问题,导致老旧设备无法及时更新、扩容升级业务无法按计划开展,可能造成潜在安全隐患、基站超载、云业务无法正常访问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业务的稳定性,甚至导致现有客户的流失。
二是影响新业务拓展。到货周期的延长,影响了生产计划,5G业务、数据中心建设等工作开展受限,无法有效支撑国家“东数西算”战略落地。同时采购成本大幅增加,上下游需求均发生了巨变,原有的商业价值估算、商业蓝图规划参考性、指导性逐渐减弱,企业战略目标实现难度加大。
小结
在外部复杂形势和供应链自身特点叠加影响下,通信运营企业ICT供应链呈现出采购难度加大、物流及时性降低、业务稳定性下降的趋势,亟需在外部扰动下,创新供应链体系,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模式。
供应链安全策略建议
需求规划阶段市场洞察和需求预测
一是加强市场洞察。积极开展供应市场趋势洞察研究,摸底上游产业链、供应链情况,拉通需求端和供给侧,缩小信息差。摸清ICT供应商产能,提前锁定关键物资,做好重点项目保障。摸清瓶颈产品产业链,加强供应商寻源,积极拓宽供应渠道和种类,培育和储备替代设备和供应商,提前做好现网适配性改造,避免更换设备带来的现网业务震荡。
二是加强需求预测。在原有分级分类物资供应管理体系基础上,加强重点物资、易受疫情影响物资的需求管理,主动响应,提前介入。一方面,要细化物资供应管理体系,以网格化思维,分区域分品类做好物资计划管理,加强采购与需求的协同,提升需求反馈频率,主动搜集物资需求,综合集中性一次性采购和小规模多频次采购的优势,优化采购模式,提升需求响应及时性。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等技术,基于物资使用历史数据,加强对物资消耗规律、业务发展形势、价格波动规律的分析,支撑采购决策,提升需求准确性,前移需求规划关口,推进提前备货、错峰备货,预先做好采购准备和冗余储备。
寻源采购阶段推进协同生态建设
一是积极推进业务协同。打造深度合作的战略伙伴,以长期稳定的协同关系取代短期利益,以诚实、灵活的方式相互协调彼此的合作态度和行为,推动供应链管理向供应商,甚至是供应商的供应商延伸,发挥供应链一体化的效率优势和成本优势。加大供应链信息共享程度,推进协同门户建设,拓展战略供应商供应链系统对接,拉通设计、采购、工程、维护语言体系,实现供需及时对接,提升供应链全流程效能。
二是积极主导供应链生态。创新采购模式,建立企业在供应链生态中的影响力,积极扶持中小供应商,提供资金补贴、联合研发、测试场景、优先试点等多方面的帮助,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探索“投资+研发+采购”一体化,推动定向技术研发、定向成果转化,推进关键技术、设备自主化,以“备胎”思维储备自有技术力量。
仓储物流阶段提升响应敏捷性
一是加强链上物流信息在线化、可视化能力。将订单、物流、库存可视化展示,及时掌握车辆调度、货物在途、货物签收等信息。依托供应链协同生态体系,强化对供货商物流、第三方承运公司物流的管理,加强仓储与物流的对接,及时跟踪到货情况,支撑物流运输路线高效、科学规划,让物流活动与需求布局相匹配,在疫情下构建一个快速响应、无缝对接的功能物流网络链条。
二是优化内部仓储模式。加强安全库存管理,分品类、分重点进行细分管理,对ICT关键和核心设备实现“需求-库存-计划”全链联动,动态管理安全库存。保障物资灵活调配,通过“库存物资+暂存点物资”“清单+灵活调度”等多种模式组合的方式,确保物资就近调度,加强内部物资协调,加强大区运营能力,推进通用性物资和紧要性物资共配共享,减少多级库存冗余,同时推进多级联合供应,推行跨省物资调度。
使用阶段最大化资源利用效率
一是盘活现有物资。面对关键设备供应链安全风险长期存在的问题,在无法保障先进性的情况下,优先保障稳定性。推进呆滞物资“上岗”,秉持“能用则用”的原则,充分激活滞库物资价值,向“包袱”要价值。推进“退休”设备“二次上岗”,通过逆向物流促进回收利旧,对“退休”设备或其组件进行返修维护,检验合格后投入到新项目中。
二是合理配置物资使用。推进物资全生命周期管理,利用“清单式”管理方法,推行“一表到底”“一码到底”,打通物资采购到使用的全流程,切实掌握物资使用情况,指导资源合理配置。优化物资领用方式,由集中供应改为点对点供应,以领代发,按需发放,将最紧缺的物资留给最重要的项目,用更少的投资创造更高效益。
结语
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持续下行,国际形势复杂严峻,ICT供应链将长时间面临产能下降、成本上涨、技术管制等挑战。受限于通信运营企业自身业务特点,对ICT供应商依赖性强问题比较突出,供应链安全稳定受供应链上游影响很大,亟需加强市场洞察、需求预测,推进供应链生态建设,构建敏捷物流体系,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确保物资稳定供应,业务稳定发展,支撑企业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中国物流学会研究课题“通信运营企业ICT供应链风险和安全应对策略研究”(课题编号:2022CSLKT3-303)